科研骨干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科研骨干

    司福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主任。从事光信息处理、痕量气体光学与光谱学监测方法等研究工作,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Applied Op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2项。作为主任设计师研发了我国第一台高光谱大气痕量气体成分遥感载荷,突破了宽视场、高分辨率光谱成像,在轨高精度紫外光谱定标、在轨光谱高稳定度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紫外、可见波段高分辨率成像光谱的获取,使载荷具有1天获取全球大气痕量气体分布的能力,该载荷预计5月份发射。研发了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系统,解决了多种气体吸收重叠、光谱漂移、大气质量因子精确获取等难题,实现了对大气痕量气体柱浓度及廓线的获取。自2008年以来,多次成功应用于大型综合外场观测试验,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总理基金等,参与我国北极、南极科考,在北极黄河站、南极长城站布点长期运行,并成功实现产业化。2011年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张天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激光大气探测以及红外光谱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近年来开展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和区域输送监测技术、污染气体成分时空分布的探测技术研究。参与863资环领域重大项目、北京奥运大气监测、上海世博空气质量预警、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偏振激光雷达、臭氧激光雷达、气溶胶粒谱分析仪等多种设备研制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桂华侨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光学监测新技术、颗粒物光散射特性研究等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在Opt. ExpressIEEE Trans. Instrum. Mea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6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徐亮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光学监测新技术、红外光谱分析和仪器研制等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协作课题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阚瑞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青促会光电分会首届理事长。针对十二五国家某科技重大专项中极端环境流场诊断需求,在已有的环境光学检测技术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激光光谱流场诊断新方向。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展了航空航天发动机燃烧流场温度、流速、组分浓度及高超音速风洞流场激光诊断系统,填补了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中燃烧效率分析及推力计算所需非接触精确测量技术的空白。同时相关关键技术应用于煤矿瓦斯、天然气泄露、大气污染和工业排放检测,进行了产业化,近三年累计销售额9000余万元。建立国内唯一的极端温度高精度分子光谱特征参数数据库,提出多线吸收超光谱场分布测量方法。在Opt. ExpressApplied physics B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李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光学环境监测以及光学遥感技术研究,特别是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对大气痕量气体的遥测研究,专业特长光谱分析和数据反演。今年来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民用航天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以及多项院内和院地协作课题。已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申报发明专利4项。

秦敏,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环境监测以及光学遥感技术研究,特别是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对大气痕量气体的测量研究等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2011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痕量气体的光谱学方法探测及相关气体的城市大气化学研究,目前研究领域为紫外可见差分吸收光谱痕量气体探测应用以及大气自由基化学研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