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评估优秀
“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作为首批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皖发[2018]4号), 积极重点开展环境产业技术研究、环境监测技术装备研发、环境产业新技术验证评价、环保大数据应用等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环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2)打造高端环境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基地。建立高端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环境监测中的共性技术问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和水体环境污染地基、车载(船载)、机载和星载等多平台环境监测高端技术装备。(3)建立环境产业新技术验证评价体系。针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现场监测等环保新技术验证评价需求,建设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测试比对、标定校准、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等技术验证评价中心,形成环境产业技术设备的标准化检验和测试方法体系。(4)构建国家级环保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本技术创新中心在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和目标,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重大科研成果产出、高端成果转化、支撑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评估期内共承担科研项目23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逾4亿元;评估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光学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11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1项,主持及参与制定标准19项;共计发表论文275篇,其中SCI/EI检索233篇;并逐步形成了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培养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环境监测领域杰出人才。
评估期内,本中心结合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建立了高端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突破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区域大气环境复合污染综合立体遥测、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的标准化检验和测试等关键技术,攻克全固态激光雷达光源、高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微弱电流测量等“卡脖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大气和水体环境污染地基、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多平台环境监测的高端技术装备,包括我国第一颗环境探测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载荷,为国家环境监测重大需求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多项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技术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其中自主研发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供“点-线-面-区域”全方位监测,已在全国安装1300余套设备,新增产值逾5.7亿元,新增利润约1.17亿元;“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系统”,应用于区域/城市大气污染分布及传输的立体监测网络,已在全国安装500套;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在全国安装应用240余套,系列成果转化新增产值逾10亿,新增利税近5亿元。不仅对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产业起到有效的引领带动作用,并支撑了省内多家环境监测仪器骨干企业的发展。
完成情况
建立环境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新技术验证评价平台等,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创新团队,并构建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
已建立高端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共性技术(大气细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以及地基/机载/星载遥感监测技术等大气环境监测共性技术)专业化研发平台并投入使用,建设高端环境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基地,增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核心竞争力;针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现场监测等环保新技术验证评价需求,通过建设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试验检测平台,推进测试比对、标定校准、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工作,形成环境产业技术设备的标准化检验和测试方法;联合环境和气象领域优势单位,建立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的第三方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环保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已形成一支在先进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领域以中青年为主、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型科研队伍。通过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了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了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设备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
(1)完成“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环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大气环境光学综合观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批准成立环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将关键技术、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推动相结合,围绕前沿聚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等主要目标,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先进技术研发和优秀的成果转化,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
已完成综合实验大楼和“大气环境光学综合观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区域共计9300平米,包括对比观测试验平台、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平台、大气环境模拟平台、污染物光谱测量研究平台的建设,为我国开展大气边界层环境物质水平和垂直输运实验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监测等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和研究平台。
(2)承担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20项。
评估期内,面向国家空气质量改善、环境安全应急监测、燃烧流场诊断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中心承担在研科研项目2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7项,中科院、部委项目25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横向合作57项,总体科研经费逾4亿元。
(3)突破大气氧化性超高灵敏现场监测、超细颗粒物理化特性在线监测、灰霾关键气态前体物高灵敏监测、重金属高精度监测、激光雷达高分辨率大气探测、机载/星载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监测等关键技术不少于1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1~2项。
已突破动态准直型开放光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便携式城市和工业园区大气污染遥测系统、边界层温度廓线探测激光雷达、多波长水汽拉曼激光雷达、多平台海洋边界层臭氧廓线激光雷达、多平台海洋边界层温湿度廓线激光雷达、多平台海洋边界层颗粒物廓线激光雷达、多组分颗粒物单粒径稳定发生和筛选系统、海洋气溶胶粒径谱仪、开放光路VOCs差分吸收光谱遥测系统、移动污染源超细颗粒物高温在线原位采样系统、移动污染源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快速在线监测技术系统、大气HONO腔增强吸收光谱(CEAS)在线测量设备、星载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等14项以上关键技术,均已通过第三方测试和认证。
评估期获得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励4项,行业奖励2项;申请发明专利111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1项,主持及参与制定标准19项。
(4)形成环境监测成套设备不少于6套,通过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实现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产业化。
形成大气环境监测成套设备: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抽取式傅里叶红外多组份气体分析仪、多光路开放光程HF气体监测仪、傅里叶红外多组分被动遥测系统、开放光路面源排放VOCS气体分析仪、污染源排放遥测技术系统、掩日通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遥测系统、全景扫描污染气体成像差分吸收光谱仪、无人机载污染气体二维成像观测光谱仪、海洋藻类群落及叶绿素快速原位监测仪、海水溶解氧快速原位监测仪、海洋初级生产力快速原位监测仪等13套以上仪器研制工作。通过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了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了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设备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此外,开展环境监测技术评价、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工程化技术服务工作,评估期技术服务合同金额逾5400万元。
(5)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名以上,形成一支在环境监测技术装备领域以中青年为主的高水平创新型科研队伍。
形成了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的高水平创新型科研队伍。其中固定人员101人,研究员15人,博士75人,入站博士后8人,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85%以上。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培养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2人,安徽省杰青2人等环境监测领域杰出人才;持续引进了安徽省百人计划,中科院百人,长江学者等优秀海外人才。
评估期内,培养毕业研究生93人(博士生50名,硕士生43名),数人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大恒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
(6)依托单位资金投入400万元。
依托单位在评估期内,在配套运行费和配套设备费方面的资金投入逾7500万元。
本中心在省科技厅2021年定期评估中获得“优秀”。